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文字學的方法

從許慎《說文解字》之文字學的面向來解釋,儒,柔也。術士之稱。從人,需聲。這是說儒字的本意是柔,而作為一個名詞,則是指術士。段玉裁在「柔也」下有註釋說:「鄭目錄云『儒行者,以其記有道德所行。儒之言,優也,柔也;能安人,能服人。又儒者濡也,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。』」從此文字學的詮釋角度來看,「儒」有「柔」的意思。而「柔」有「德、安、潤(濡)」之內涵在。
《後漢書‧臧宮傳》也說道:「柔能制剛,弱能制彊。柔者,德也。剛者,賊也。」《風俗通》謂「儒者,德也」。《金史‧李石傳》:「北俗無定居,出沒不常,惟當以德柔之。」《淮南子‧說山訓》:「厲利劍者,必以柔砥。」可見得,以「儒」為名,是為了強調它的學問思想是以「德」為根本。蓋有「德」的人,溫良恭儉讓,能夠以柔和的態度折服剛強氣盛之人;有「德」的人,心中必然保有先王之道,表現出來一定是愛人、利人、安人的。
簡單的說,「儒」者,就是以道修養自身、以德感化人民,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安居樂業,家家戶戶都能和諧融洽。另外徐中舒《甲骨文中所見的儒》一文,從甲骨文的角度,認為商代就已經存有行相禮事務之官的「儒」。甲骨文「儒」通「需」。他認為,儒字原先的造字意圖是指「齋戒沐浴」。根據這種說法,儒在商代是一種宗教性職官,與巫祝相近。


撰稿人:謝居憲,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
    網站滿意度調整